【编者按】导者,取引领指导之意;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,“导师”就是每名求学者求知道路上的指路明灯。“导学思政故事汇”活动通过发掘学院师德高尚的研究生导师的事迹,反映导师的教学风采、科研成果和育人经验,突出导师在教书育人、立德树人、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;全体在校研究生以及往届研究生校友就教学科研、学习生活、职业规划、人生理想等多方面讲述与导师之间的真实故事,收集导师和学生之间打动人心的日常点滴。
【人物简介】李剑波,教授,从事英语教学36年,曾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导师组组长,现为翻译硕士导师组导师,研究生公共外语部教师。近6年讲授的主要课程有:《社会语言学》、《法律法规翻译》、《中西法律文化比较》、《法律英语》、《高级法律英语》、《高级法律学术英语》和《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》等。担任中国法律英语研究会理事,中国法律英语考试证书(LEC)专家委员会委员和执行委员会委员,教育部学位中心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专家。1998年,获司法部 “高校教师先进个人”称号。
(通讯员 赵荔 杨雪萍)夏日已至,温度渐升,阳光洒满了校园的每一处角落,但当笔者采访学院李剑波教授时,却有如沐春风的感觉。李教授的言谈举止都透着真诚率性,言简意赅却又逻辑清晰、思维敏捷,与他交流总让人感到受益良多。
语言+专业:夯实交流基础
作为研究生,最重要的是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,这两种思维从何而来呢?李剑波认为,需要广博的知识。而如何做到“广”和“博”?从纵向来看,学生需要增加自己的专业语种,只懂英语是远远不够的,还需要学习其他外语,同时深厚的汉语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;从横向来看,同学们需要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,走复合式发展道路,因为语言毕竟只是一种工具、一项技能。从中学开始,同学们就开始学习英语,但是只停留在语言技能的学习上,到了本科,若还是只注重技能,就会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太多内容可讲,所以今后的外语教育更要重视文化教育。只有从广和博着手,学生才可能形成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。
他表示,如果要对某个观点进行评价,评价者除了能熟练使用语言技能外,更需要对该观点所涉及的领域有足够的了解,这样才能以批判性思维来看待,并形成自己的见解,也就不会造成“无话可说”的局面。由此可见,作为外语类专业的学生,更应该努力将自己的学习理念从 “learning for test” 转变为 “learning for knowledge” ,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去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。
复合型发展:走出特色之路
一直以来,国家大力推崇“复合型人才”的培养,而李剑波本身就具有交叉学科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经历,在他看来,老师和学生都应当走“复合式发展”道路。对于外语类学生来说,“复合式发展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:一是跨专业发展,二是丰富专业语种,在主修英语的同时,可以辅修其他语言,如此才能具备一定的竞争力。
目前全国的中学英语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,但据调查数据显示,高中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大多并没有选择外语院校,而是选择了经、管、法等其他专业。而美高梅MGM电子娱乐游戏也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培养特色,突出了法律翻译和商务翻译两个领域,在翻译硕士专业下开设了法商笔译方向,目的也在于实现英语与经、法、管等学科的融合,培养复合型人才。李剑波希望该专业的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,明确学习目标,践行专业特色,若认为自己的专业基础薄弱,可以主动去其他学院自修,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,提高知识水平,丰富专业技能,切不可因难度大就轻言放弃。如有必要,在自学的基础上跨学科深造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除此之外,李剑波认为教师也应努力成为“复合型人才”,在指导法商笔译方向的学生时能给出专业的建设性意见,不因法商方向同自身研究方向不同便一笔带过。
任务型教学:提升培养质量
作为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部的法律英语老师,李剑波曾被国家司法部授予“高校教师先进个人”荣誉称号,从教30多年来,他在教学方面的体悟和经验颇多。李剑波一改之前以教师为中心的“填鸭式”课堂,一直奉行以学生为中心的task-based teaching methodology(任务型教学法),在上课之前他会要求学生们阅读一篇论文,并让他们就论文内容提前搜集资料、准备课堂展示,李剑波十分看重学生对论文的理解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,以及将所学内容准确清晰地进行阐述的能力。在这期间,每一次任务都相当于一个小的课题项目,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。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万不可如空中楼阁,而须脚踏实地,这要求学生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、融会贯通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。
最后,李剑波也对在校的研究生们寄予殷勤期望。他希望同学们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,没有质量的毕业只会在“拼实力”的时代丧失自己的竞争力。外语类专业的学生更要注重“复合式发展”,学习不能停留在语言技能上,而是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,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,努力成为多领域复合型外语人才。